小版張又稱小開張,雖然也是小型的全張郵票,但和小型張和小全張都不一樣。
小版張:郵政部門為滿足集郵者需要,在發行的全版張之外另印制的小開張郵票。小版張四周一般印有邊飾或特定的文字與圖案。其特點是:所含郵票枚數比全版張少;郵票的面值、票幅、刷色與全版張相同。如1980年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展覽會》紀念郵票的12枚小版張、2000年1月29日發行的《春節》小版張。
第一,小版張上的郵票不僅出現在小版張上,也還存在普通大小的全張,所以不同于小型張;
第二,同一小版張上的郵票,不能構成一個全套,所以不同于小全張。比如我國1980年9月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展覽會》紀念郵票,因為這次展覽在美國舉行,這套郵票俗稱“中美”,全套2種,既有由每種50枚組成的大型的全張;
也有由每種12枚組成的小版張。收集“中美小版張”的愛好者需要保存2個不同的小張,才能成為全套。
我國自2000年起恢復發行小版張后,很多小版張單版都為全套郵票,只不過至少2套而已。所以小版因為單版至少有2套或以上全套票而不同與小全張,但第一條還是最主要區別。
此外,中國近年發行若干單版式小版套票,如附圖,此類小版不太適用上訴區別,準確命名待查。
后來,我國在1980年12月發行的《白鰭豚》郵票,在1983年發行的《中國古代文學家》郵票,也都采用和“中美小版張”同樣大小的面積小全張,嚴格地說,不能稱為小版張,但在眾多愛好者的口頭,以及在郵票市場上,以訛傳訛,也常稱它們為小版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