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是看那本書了,說中國有“一老一小二個鄧”,老鄧指的是小平同志,而小鄧呢?就是鄧麗君。
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將中國引入了現代化的快車道,他的理念和理論指引著中國這艘航船破浪前行。正是由于改革開放,使小鄧甜柔的歌聲從大陸開放的門縫中,飄過臺灣海峽,飄到了大陸的千家萬戶。
前些日子在邯鄲佳郵評選頒獎活動期間,參加頒獎晚會,與同行的朋友聊天,說起了現在歌壇所謂的這個星、那個家來,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馬國光老師有一年生病住院,朋友那時正在部隊醫院,當馬老師病愈出院時,為答謝醫護人員的照顧,在醫院的食堂飯廳,為大家唱了兩首歌,聽著真過癮,馬老師一張口,400多平米的飯廳,在每個角落都能聽到馬老師的聲音,那時可沒有使用麥克風,這叫真正的藝術家;第二個例子就是鄧麗君,看過鄧麗君演唱會的,應該很有印象,一場演唱會2個多小時,全部是她一個人的演唱,嗓音自始至終不變,不能不令人敬佩。反觀現在的“星”,一首歌曲打天下,也能叫“家”?
如今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幾乎是聽著鄧麗君的歌曲長大的。正如一本“美麗與哀愁”的叢書的前言所說的:你要知道用漢字碼成的歌詞有多美,請聽她的歌;你要知道用漢語唱出的曲調有多美,請聽她的歌;你要知道婉約、柔情與乖巧的“中國女”有多美,請聽她的歌。有陸地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華語歌曲;有華語歌曲的地方,就有她的天籟之音,撫慰你孤獨的心……她是黑按旅程里頭頂的一顆“寒星”,她以貧寒出身,以堅韌“籠絡”著全球華人的心……
這個“中國女”就是鄧麗君。她是永遠照亮“天涯游子”孤苦心靈的“恒星”,她將濃情與善良,散布于天地之間,感動著所有的人們,她的音容笑貌值得一遍一遍的閱讀,她的委婉歌聲,值得用一生去傾聽。這也許就是人們對一位歌者的最高的褒獎了。
正當鄧麗君把自己的青春與心力全部投注于心愛的歌唱事業的時候,天妒紅顏,令喜愛她的人、她的歌的人們留下無限的惋惜和哀痛。如今整整十五年了,但行走在街市、商場時,還能聽到那天籟般的歌聲。值得欣慰的是,2007年中國的第一顆繞月衛星——嫦娥一號攜帶了32首歌曲中,鄧麗君的歌曲占了2首:阿里山的姑娘和但愿人長久。這是鄧麗君的歌聲首次回響在太空。
從第一次聽到鄧麗君的歌聲到現在,30年了,至今最喜歡的休閑方式,依然是聽鄧麗君的歌曲。
來源:聞鍾http://blog.sina.com.cn/space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