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史上如此重要的人物,孔子自然成為郵票選題中不可錯過的好題材。1989年、2000年和2010年,中國郵政就兩度發行了以孔子為主圖的郵票。但如果要說到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枚孔子郵票,那還要追溯到1947年國民政府發行的“教師節紀念”郵票。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政府根據教育部的申請,將每年的孔子誕辰日定為民國教師節;并在1947年發行郵票以志紀念,分別以孔子頭像、孔子當年講學的杏壇、孔子墓——至圣墓和孔廟中的大成殿為主圖。其中,第一枚孔像郵票尤其受到郵政部門官員的重視。
據說,當年的郵票設計者在繪制第一稿孔像時,最先選中的素材是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的一幅孔子畫像。吳道子那可是唐朝鼎鼎大名的“人物畫第一高手”,有“畫圣”的美譽。出自他之手的孔子畫像的真跡在歷史上早已失傳,但其仿畫則一直到民國時期仍廣為流傳,當時的很多書坊里都有賣,群眾基礎那是沒的說。
但是,主管郵政發行的官員在審批第一稿“吳道子版”的孔像郵票時,卻怎么看怎么覺得不順眼,似乎“世俗味有余,圣賢氣不足”。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有人提出不妨采用清末民初香港的一位畫家——關惠農所繪的孔子半身像。這幅畫反映的是孔子閑暇時調整樂器時的情景,既有師者的風范,又不失君子的儒雅與圣人的仙姿。
于是,郵政官員很快搞到了關惠農的這幅畫像,看后,大家果然各個翹大拇指,覺得十分滿意,并立即安排設計人員重新設計郵票樣稿。于是,這枚孔像郵票就由最初的“吳道子版”變成了白須髯髯的“關惠農版”。
1947年民國教師節當天,中國歷史上第一枚孔像郵票正式如期發行了。不知道孔老夫子的在天之靈要是知道兩千多年后的人們會以這樣一種方式來紀念、緬懷自己,會不會也產生想要收藏一版的沖動呢?但不管怎么說,這枚郵票在當時的確銷售的十分火爆,雖然總印量不大,但發行范圍卻很廣,東北和臺灣地區還專門發行了限地方貼用的版別。可以想見,孔圣人的人氣在民國時期也是相當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