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龍郵票”,最新一則新聞來自新華社的報道:“4月24日,在香港蘇黎世亞洲拍賣公司舉行的郵票春季拍賣會上,1897年紅印花加蓋改值大字4分的清光緒大龍郵票25枚全版以130.5萬港元的價格成交,刷新全版紅印花郵票的世界紀錄。”
在煙臺集郵市場,“大龍郵票”或許暫時無法掀起如此大的“波瀾”,但是,在眾多郵票發燒友的心目中,“大龍郵票”卻有著它無法替代的地位。要知道,這可是“中國第一”,它的價值絕不僅僅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81歲的王景文老人是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員,山東省集郵協會理事、學術委員,他對大龍郵票頗有研究:“從目前的市場上來看,比較貴的要屬‘闊邊大龍’了,可能要值上幾十萬。其實,最普通的那種票,前幾年品相不算好的一套大龍郵票,兩三千塊錢就能買到。不過,現在市場行情一直在漲,最便宜的也要萬余元了。”
“大龍郵票”在市場收藏中并不“稀缺”,只是它的“地位”高。王老說:“主要原因是在國外。大龍郵票留存的很多,許多外國的集郵家攢了很多,目前在國內郵界中出現的很多大龍票都來自國外。”
◎“大龍”之
“故鄉淵源”
按目前學界普遍的說法,1878年8月(具體發行日期迄今為止未見記載,一般認為最早發行日期為1878年7月24日至8月1日間),清朝政府海關試辦郵政,首次發行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專家推斷“大龍郵票”這一名稱,是和后來發行的另一套以龍作為圖案的郵票相區分,稱之為“大龍”,另一套也就相對稱為“小龍”。
“大龍郵票”與煙臺的淵源由此開始。當年,試辦郵政的5個海關之一就有煙臺。
“1840年鴉片戰爭后,侵華列強瘋狂在中國攫取權力,海關更是被外國人所把持。當時擔任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的是英國人赫德,他與李鴻章關系密切,便想方設法讓清政府同意由海關來試辦郵政。1878年,他指派津海關(即天津海關)的德璀琳來籌辦中國海關的郵務,就以津海關為中心在北京、上海、煙臺和牛莊(即現在的遼寧營口)五個海關來試辦郵政。”王景文說。
王老說,當時的煙臺海關叫“東海關”。1878年7月29日,東海關第一次收到天津海關發寄的“五分銀”大龍郵票若干枚,但是當時并沒有賣,因為天津海關的郵政通告并沒有到。直到8月9日,才見到補發的通告,煙臺從這一天開始發售中國第一套大龍郵票。他表示,煙臺第一次發行郵票的日期經過專家的考證,基本確定為8月9日,至于是否是大龍郵票在其它海關內的第一次發行,仍在爭論中。
“寶貝模樣”
大龍郵票為普通郵票,全套共3枚,圖案相同。主圖是清皇室的象征——蟠龍,襯以云彩水浪,龍的正前方是一顆夜明珠。郵票上邊框內為英文“中國”字樣(CHINA),下邊框內為幾分銀的英譯文字。上角是“大清”字樣,下角為用阿拉伯數字書寫的面值。右邊框印有“郵政局”,左邊框為“分銀”字樣。“大清郵政局”5個字十分醒目。郵票面值用海關紋銀表示,綠色為“一分銀”,相當于現在的印刷品郵資;紅色為“三分銀”,相當于普通信函郵資;黃色為“五分銀”,相當于掛號郵資。三種齒孔幾乎都是十二度半。大龍郵票的印數估計有200多萬枚。
“大龍郵票”吸引著世界的目光。王景文的一位老朋友、加拿大著名集郵家趙資靈教授,曾于1989年9月出版專著《大龍郵票與清代郵史》,書中記載了當時清海關發行前的許多“預備工作”,他們設計了多種圖案,如“萬年有象”、“六和寶塔”、“龍鳳戲珠”等,最終“蟠龍”圖案被選中。而大龍郵票曾分三期印刷,因為紙的質量和邊幅有所不同,所以又分別稱為“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厚紙大龍”。
作為中國的第一枚郵票,“大龍郵票”在中國郵政史和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88年為紀念大龍郵票發行110周年,原郵電部還特發行一枚紀念郵票小型張。
◎“大龍”之
“設計懸案”
2001年,一部號稱“首次揭開大龍郵票由來”的20集電視連續劇《大龍郵票》登陸熒屏,由著名導演張子恩執導、影星邱心志領銜主演。
那么,“大龍郵票”真正的設計者是誰呢?王景文說,這又是一個千古難解之謎,甚至連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設計,都無定論。不過,不論是“象馱萬年青”等樣票,還是后來正式發行的“大龍郵票”,圖案都具濃厚的中國氣氛,而且郵票上中文寫得很漂亮,而英文和阿拉伯數字則相對顯得笨拙,所以中國人設計的可能性較大。同時,清代郵票多用“龍”做圖案,這也是其中濃郁的“中國元素”。但是,設計者姓名及發行的準確時間依然很難查明,這是中國早期郵票發行史研究中的一個“懸案”。
據有關史書記載,天津海關的德璀琳原本向英國寄去了定制郵票的訂單,終因時間過長而作罷,他只好請上海海關造冊處先行印制一批郵票應急。“大龍郵票”正是在上海印制出來,并經煙臺等五大海關走向世界的。
◎“大龍”之
“煙臺情結”
王景文說,煙臺“很榮幸”成為大龍郵票的首發地,其實說奇怪也并不奇怪。
“當時是由外國人把持的海關在試辦郵政,而煙臺的東海關是百余年前名副其實的山東第一關。”他說,煙臺開埠較早,外國人往來較多,當時試辦郵政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為外國人服務,所以煙臺成為五個海關試辦郵局之一。當時為與東海關的地位‘相稱’,在煙臺設立的郵局是‘總局’,統領整個山東省的郵局。”
煙臺市集郵公司經理付世強對于這段往事也頗為感慨:“這可是煙臺的驕傲啊,一百多年前,大龍郵票就從這里走向了世界!煙臺有著如此豐厚的集郵文化,理應充分利用起來,為打造集郵文化城市而多做努力。”
如今的芝罘區海關街6號,東海關的舊址還在,保存完好。作為“東道主”,王景文曾多次領著來自國內外的集郵大家去“尋根”,去海關街的東海關舊址、去海岸路的郵局舊址、去煙臺山的東海關稅務司舊址……一邊走,一邊感慨歷史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