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號:2015-21
類型:T
發行時間:2015-10-10
中國郵政定于2015年10月10日發行《故宮博物院》特種郵票1套4枚。詳情如下:
志號:2015-21
圖 序 圖 名 面 值 附票圖名
(4-1)T 午門 1.20元 白玉鏤雕龍鳳璧
(4-2)T 太和殿 1.20元 水鼎
(4-3)T 角樓 1.50元 清明上河圖
(4-4)T 乾清門 1.50元 青花釉里紅開光鏤花蓋罐
郵票規格:60×28毫米
附票規格:28×28毫米
齒孔度數:13.5×12.5度
整張枚數:版式一 10枚、版式二 8枚(2套)
整張規格:版式一 206×176毫米、版式二 182×156毫米
版 別:膠?。ú捎镁植繝C印工藝)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熒光噴碼
設 計 者:王虎鳴、馮輝
資料提供:故宮博物院
責任編輯:王靜
印 制 廠:河南省郵電印刷廠
出售辦法:自發行之日起,在全國指定郵政網點出售,出售期限6個月。
另:同時發行《故宮博物院》特種郵票本冊1本。編號:BPC-10。規格:200×200毫米。
2015年,欣逢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中國郵政將于10月10日院慶日當天發行《故宮博物院》特種郵票一套四枚。
這套郵票,延續了1985年發行的J120《故宮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紀念郵票的選材思路,仍以紫禁城建筑為表現重點,選取中軸線上的午門、太和殿、乾清門和城墻四隅的角樓在票中加以表現。
所不同的是,前一套故宮郵票采用從空中自東南向西北鳥瞰的虛擬視角,而此套郵票則采用正面平視的真實視角,力圖表現紫禁城建筑的輝煌與威嚴。
《故宮博物院》特種郵票表現內容、背景資料與原地郵局
(4-1)T 午門面值1.20元副票圖案: 戰國玉螭鳳云紋璧,以和田玉制成,璧面飾以勾云紋,璧孔內透雕螭龍,璧兩側各雕一鳳,造型生動,線條流暢,為傳世戰國玉璧中的精品。
(4-2)T 太和殿面值1.20元副票圖案:西周水鼎,三足兩耳,造型寓方于圓,紋飾簡潔雅致,鼎內有表明所有者身份的銘文“水”,亦稱雨鼎。1929年因地方軍閥盜掘而出土于陜西寶雞斗雞臺。同時出土的周代量鼎彝重器多流散海外,此鼎為幸存國內的少數幾件之一,由收藏者個人捐獻入宮。鼎圓腹,二直耳,三足形狀界于柱足與馬蹄足之間。腹上均勻地分部四道扉棱,其中兩道與二耳和二足相對應;另兩道,一道與一足相應,另一道在與二耳與二足相對應的兩道扉棱之間。頸部飾兩組張口卷尾的對夔紋。腹周飾一圈豎直線紋,直線紋下再飾三角形的垂葉紋。三足飾獸面紋和弦紋。器內底鑄銘“水”字,為器物所有者的名或家族族徽。水鼎整體造型雅致,腹和足上的出戟增強了造型上的優美。頸、腹上的紋飾,尤其是簡潔直線紋的的采用,使花紋整體獨特而雅致。
(4-3)T 角樓面值1.50元副票圖案:北宋畫院張擇端的風俗畫巨作《清明上河圖》,以線條為主,生動再現了北宋京都汴梁汴河兩岸村鎮、市街、城郭中人煙稠密、舟車往來的熱鬧景象。細節刻畫精微,人物各具情態,并從全局著眼,起承轉合,余味無窮。此圖收藏歷經波折,清中期重入內府后,又于民國年間被溥儀攜帶出宮,流散東北,1958年才得重歸紫禁城,成為故宮藏品中婦孺皆知的丹青至寶。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2015年9月,專家表示,《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的并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官兵懶散稅務重。
(4-4)T 乾清門面值1.50元副票圖案:元代青花釉里紅開光鏤花蓋罐。青花釉里紅是元代景德鎮工匠創燒的釉下彩品種。1965年出土于河北保定元代窖藏、調撥入藏故宮博物院的元景德鎮窯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是該品種的代表性器物。此罐造型敦厚,裝飾繁縟,罐腹開光內鏤雕四季花卉,紅藍交輝,花團錦簇,工藝精湛,堪稱絕品。
元代青花釉里紅開光貼花蓋罐1964年出土于河北保定永華南路元代窖藏,通高41cm,口徑15.5cm,足徑18.5cm。該罐采用青花和釉里紅裝飾,通體施青白釉,釉層凝厚,釉面青亮,極為滋潤。紋飾豐富,層次清晰,主題突出,全器紋飾有10余層。該罐的蹲獅鈕罐蓋的蓋面采用變形蓮瓣紋和回紋裝飾。罐身的頸肩部為纏枝牡丹紋、忍冬紋,并有下垂的如意云頭紋,云頭紋內飾蓮池紋,云頭之間飾折枝牡丹紋。腹部四面用連珠紋作菱花形開光4個,開光內裝飾牡丹、石榴、菊花、四季花卉紋。枝葉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里紅涂繪,紅、藍色交相輝映,具有極強的裝飾效果。
類似的元代青花釉里紅開光貼花蓋罐器物在世界僅存4件,其中兩件流失到國外,一件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此4件器物相比,河北省博物館這件保存最為完整,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完整的青花釉里紅極品。
北京故宮,舊稱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宮殿,是中國古代漢族宮廷建筑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宮由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開始建設,到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占地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宮殿建筑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
故宮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和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2014年11月23日,北京故宮吉祥物首度對外亮相,該吉祥物源自中國傳統的吉祥龍鳳形象,分別為龍壯壯”和鳳“美美”。2015年6月13日,故宮博物院試行限流8萬人次和實名制售票。
故宮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始建。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墻,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墻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筑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筑群的屏障。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中國古代星象北天極處一區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故宮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后,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后的封建帝制——滿清,1924宣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近十幾年來,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眾600-800萬人次。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觀眾的人數有增無減,可見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
《故宮博物院》特種郵票 原地郵局可選北京地安門郵政支局(郵政編碼為100009)。北京還設有故宮博物院主題郵局(郵政編碼為100017),但不辦理給據郵件業務。
查看更多2015年郵票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