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號:2015-14
類型:T
發行時間:2015-07-18
中國郵政定于2015年7月18日發行《清源山》特種郵票1套3枚。詳情如下:
志號:2015-14
圖序 圖名 面值
(3-1)T 天湖 80分
(3-2)T 祈風石刻 1.20元
(3-3)T 老君巖 1.20元
郵票規格:50毫米×30毫米
齒孔度數:13度
整張枚數:16枚
整張規格:240毫米×150毫米
版別:膠雕套印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熒光噴碼
設計者:郭華衛
雕刻者:尹曉飛、劉明慧、于雪
責任編輯:李可心
印制廠:北京郵票廠
出售辦法:自發行之日起,在全國指定郵政網點出售,出售期限6個月。
清源山地處福建泉州市北2.5千米,聳立在晉江平原之中,為泉州的主山,山上泉眼諸多,又名泉山。泉州之名,亦從山而得。唐宋年間泉州曾改名清源軍,也由此山得名。山有三峰,中峰有清源洞、蛻巖、紫澤宮諸勝,左峰有瑞像巖、碧霄巖、龜巖、賜恩巖諸勝,右峰有南臺巖、彌陀巖、老君巖諸勝。景區以三十六洞天、十八勝景聞名,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譽,與九日山、靈山圣墓一起組成清源山旅游景區,面積約62平方公里,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清源山屬花崗巖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勢起伏、巖石突兀,最高海拔498米。最早開發于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占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成為多種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經過了歷代開發,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跡,現存完好的有宋、元時期石雕造像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700方,元、明兩代花崗巖仿木結構的石室多處。唐武德年間,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來泉州傳教,歿葬于靈山,稱伊斯蘭圣墓,其旁有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為我國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
【天湖】位于清源山海拔368米的山海大觀意境區內的虎乳泉下方。工程于1994年10月動工,1996年6月建成蓄水。天湖大壩為雙曲石拱壩,壩高30米,壩頂長140米,寬2.8米,總庫容11.5萬立方米,最大水面面積12000平方米。大壩雄偉壯觀,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藍天白云,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在天湖西南辟有清源山天湖郵政支局(362000)。
【祈風石刻】位于泉州西郊南安市的九日山(豐州郵政支局,362333),距泉州市區約七公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日山,高80多米,因晉代南遷者,每年重陽節都要至此登高驅邪,故名。宋代泉州海上交通相當發達,往來于泉州的蕃商眾多。當時遠航全靠風驅動,來泉的蕃舶要在春夏依東南風而來,秋間則順西北風而去,需要祈求神的幫助。官府為迎送蕃商首領,鼓勵來泉貿易,每年春夏秋冬之交,府郡及市舶司官員都在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昭惠廟舉行祈求海船出行、歸航順風平安的典禮儀式,敬祭海神,向通遠王祈求賜風,讓商舶在海上往返暢行。儀典隆重肅穆,禮畢勒石記事。
九日山因“山中無石不刻字”聞名海內外,東、西峰的山崖上現存宋至清歷代摩崖石刻75方,其中明確記述祈風經過的石刻有南宋淳熙元年(1174)至咸淳二年(1266)的13方,清楚記述祈風時間、地點、參加者姓名,以及“車馬之跡盈其庭,水陸之物充其俎,成物命不知其幾百數焉”的盛況。現存最早的一方是淳熙元年十二月初一,市舶提舉虞仲房在通遠王祠舉行祈風典禮的勒石紀事。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祈風石刻滿載著當年人們對風的敬仰,是研究泉州港海外交通的珍貴史料,也是中國人民與亞非人民友好往來的重要物證。
【老君巖】位于景區南邊的道教圣地羽仙巖下,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雕刻年代最早、藝術價值最高的道教石雕。《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彼且粔K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坊間傳聞,老子騎青牛入閩后羽化成仙,在清源山下坐化成石像,故名“羽仙巖”。老君造像雕于宋代,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幾,雙眼含笑,須眉皓然。石像生動逼真、傳神入畫,可謂是“風過髯動、指能彈物”。石像神態和藹可親、平易慈祥,目光深邃而睿智;石像的面部特征明顯,表情豐富,鼻子和顴骨突出,最為經典的是石像“有眼無珠”,古人把這個“無珠”視為老子“無為而治”,這是老子思想由內而外的寫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查看更多2015年郵票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