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號:2014-29
類型:T
發行時間:2014-12-01
中國郵政定于2014年12月1日發行《元曲》特種郵票1套6枚。詳情如下:
志號:2014-29
圖序 圖名 面 值
(6-1)T 秋思 80分
(6-2)T 潼關懷古 1.20元
(6-3)T 竇娥冤 1.20元
(6-4)T 墻頭馬上 1.20元
(6-5)T 趙氏孤兒 1.50元
(6-6)T 倩女離魂 3元
郵票規格:30×50毫米
齒孔度數:13.5度
整張枚數:6枚
整張規格:135×220毫米
版 別:膠 雕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熒光噴碼
郵票設計者:蕭玉田
版張邊飾設計者:夏競秋
資料提供:故宮博物院
責任編輯:董研
印制廠:北京郵票廠
此套郵票采用雕刻縮微文字工藝將元曲全文印制在郵票周邊,借助專用點讀筆點觸郵票,可欣賞到元曲詞曲的音頻(音源提供:中國唱片總公司)。掃描二維碼,可欣賞元曲詞曲音頻。另制作四方連郵票折:成品規格115×165毫米,面值35.60元,專用于中國集郵總公司郵品。四方連郵票折設計者:夏競秋。
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如流傳千古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边@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著名元曲還有:張養浩《山坡羊》、白樸《陽春曲》、張可久《賣花聲》等等。元曲郵票可以以著名元曲為內容,配以詩情畫意,給人以美的享受。畫以詩貴,詩以畫傳,人們在欣賞美麗的中華詩詞郵票的時候,猶如在擁抱我們民族文學的瑰寶,同時為我們民族文化的燦爛而自豪。
元曲,和唐詩、宋詞同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發展史上的三座高峰。中國的曲包括散曲和戲曲。實際上,散曲和戲曲屬于兩種不同的文學體裁。前者是詩歌的一種,后者屬于戲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他們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背景資料
《天凈沙·秋思》是元代戲曲作家馬致遠的一曲小令。馬致遠,元代戲曲家,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他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合稱“元曲四大家”。原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薄短靸羯场で锼肌吠ㄟ^一幅秋郊晚景圖的描繪,準確委婉地刻畫出旅人漂泊的心境,表現的是漂泊天涯海角游子的愁思。文章選取了幾種常見的景物構成暮秋季節的郊野。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于游子為什么飄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像。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莊樂府》中,以[山坡學]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郁,色彩最為濃重?!渡狡卵颉やP懷古》原文:“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p>
張養浩在赴陜西途中登臨潼關古塞,懷古思今,寫下了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寫登臨潼關所見,由遠至近,既是寫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達了心中波瀾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寫出了山河的動態與靈性,將山的雄偉與水的奔騰之勢勾勒出來,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傷今的悲憤傷感之情?!巴鞫肌彼木潼c題懷古,面對昔日帝都的遺址,作者展開充分的想像,突出了歷史的變遷。最后兩句一語道破封建社會朝代興亡的本質。從歷史的變革中,從興亡的對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慘命運揭示出來,既是歷史的概括,也是現實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內容。
《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寫竇娥被無賴誣陷,又被官府錯判斬刑的冤屈故事,是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傳統劇目,為關漢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悲劇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故事淵源于《列女傳》中的《東海孝婦》?!陡]娥冤》全劇四折一楔子。劇情是:楚州貧儒竇天章因無錢進京趕考,無奈之下將幼女竇娥賣給蔡婆家為童養媳。竇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為命。蔡婆外出討債時遇到流氓張驢兒父子,被其脅迫。張驢兒企圖霸占竇娥,見她不從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挾竇娥,不料誤斃其父。張驢兒誣告竇娥殺人,官府嚴刑逼訊婆媳二人,竇娥為救蔡婆自認殺人,被判斬刑。竇娥在臨刑之時指天為誓,死后將血濺白綾、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來果然都應驗。三年后竇天章任廉訪使至楚州,見竇娥鬼魂出現,于是重審此案,為竇娥申冤。
《墻頭馬上》,全名《裴少俊墻頭馬上》,是元雜劇中的一部喜劇杰作,作者白樸,是白樸最出色的作品,與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合稱為“元代四大愛情劇”。劇本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李千金,以其襟懷磊落、率真潑辣、有著強烈的自主意識和獨立人格而更具巾幗須眉的剛烈和豪氣,從而顯得卓爾不群,展示了她"這一個"典型人物的獨特性格風采。為了追求幸福的愛情生活,她無視、蔑視封建倫理教條,毅然為所愛的人兒"舍了自己",獻出了貞操。對此她無怨無悔,并且怒斥封建家長的虛偽殘忍,抗聲力辯為了掙脫禮教枷鎖、贏得自主婚姻的權利而"私奔"的合理性。
《趙氏孤兒》全名《趙氏孤兒冤報冤》或《趙氏孤兒大報仇》,主要人物有:孤兒程勃(實為趙氏孤兒),屠岸賈后來收程嬰為門客,將其子當作義子,又取名屠成,二十年后,趙氏孤兒長大成人,程嬰告訴其實情。趙氏孤兒悲憤不已,決意報仇。此時靈公已死,悼公在位,程勃將屠岸賈專權橫行、殘害忠良之事稟明,悼公便命他捉拿屠岸賈并將之處死。趙家大仇得報,趙氏孤兒恢復本姓,被賜名趙武。
《倩女離魂》(全名《迷青瑣倩女離魂》),根據唐代傳奇文《離魂記》改編而成的,是鄭光祖的代表作。本事出于唐代陳玄祐的傳奇小說《離魂記》。宋代人改編為話本,金代人則編為諸宮調。元雜劇初期作家趙公輔有同名劇本,但本劇改動了傳奇小說的若干情節,如突出張母的門第觀念:“三輩兒不招白衣秀士”,使張倩女和王文舉的婚姻得不到最後的肯定。這是倩女憂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她憂慮的第二個因素是怕“他得了官別就新婚,剝落呵羞歸故里”。封建婚姻筑在“門當戶對”的基礎上,嫌貧愛富的岳父母,比比皆是,而且高中后拋卻原妻的男子也不在少數。這使倩女憂思重重,心神不定,靈魂離開了軀體去追趕情人,表現了她對封建門閥觀念的反抗,和對婚姻自主的追求。因此這樣的改編實際上又有創造。劇本寫張倩女與王文舉系指腹為婚,王文舉長大后,應試途經張家,欲申舊約。倩女的母親嫌文舉功名未就,不許二人成婚。文舉無奈,只得獨自上京應試。倩女憂思成疾,臥病在床,她的魂靈悠然離體,追趕文舉,一同赴京,相伴多年。文舉狀元及第,衣錦還鄉,攜倩女回到張家。當眾人疑慮之際,倩女魂魄與病軀重合為一,遂歡宴成婚。
查看更多2014年郵票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