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號:2012-32
類型:T
發行時間:2012-11-30
中國郵政定于2012年11月30日發行《中國審計》特種郵票1套4枚。詳情如下:
志號:2012-32
圖序 圖名 面值
(4-1)T 審計萌芽 1.20元
(4-2)T 古代審計 1.20元
(4-3)T 紅色審計 1.20元
(4-4)T 當代審計 1.20元
郵票規格:40×30 毫米
齒孔度數:13度
整張枚數:16枚(4枚連印,4套)
整張規格:190×180毫米
版別:影寫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熒光噴碼
設計者:汪濤
資料提供:上海博物館;四川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審計博物館
責任編輯:陳宜思
印制廠:北京郵票廠
出售辦法:自發行之日起,在全國指定郵政網點出售,出售期限6個月。
郵票主題原地郵局:北京百萬莊郵政支局,郵編:100037
郵票第一枚是琱生簋是西周宣王早期的器物,是目前考古發現的與審計有關的最早的文物,它包括兩件青銅簋,即五年琱生簋和六年琱生簋。五年琱生簋現收藏于美國耶魯大學博物館。六年琱生簋1959年由張少銘先生捐贈,現收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此簋通高二十二點二厘米,口徑二十一點九厘米,以饕餮紋為主要紋飾。器內有銘文十一行,一百零三字。琱生簋完整地記述了當時(西周宣王五年至六年時)琱生在一次關于其父親偷稅漏稅的案子中,為了贏得官司,求得同宗召伯虎的庇護,向多人行賄并最終勝訴的事件。所以,琱生簋不僅是精美的青銅藝術品,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特別是對于研究西周時期的稅收、土地、審計制度尤為重要。南通的中國審計博物館有琱生簋的展出,可能是六年琱生簋的復制品,因為耶魯大學的藏品和國博的藏品不是那么好就給南通的。兩件琱生簋都是早年出土于寶雞地區,具體是哪個地點沒有定論。不過在20006年在陜西扶風又出土了兩件尊,也記錄了這件事,說明原來的琱生簋也是在這一地區出土的,事情是發生在寶雞扶風地區的事。這件琱生簋記錄了中國早期偷稅漏稅的事,也可能是這個原因使郵票延期了吧。
第二枚是南宋宣撫處置使司隨軍審計司銅印。1955年出土于杭州西湖,現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它方形短矩形手把,此印鑄于建炎四年二月,就是宋高宗因金兵南下,出奔東海返回越州之前所鑄,極罕見。高4厘米,邊長5.5厘米。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為避高宗趙構諱,將諸軍諸司專勾司改名為諸軍諸司審計司。諸軍諸司審計司也稱審計院,與登聞檢院、登聞鼓院、糧料院、官告院、進奏院合稱六院。諸軍諸司審計司(院)是我國第一次以“審計”命名的專職審計機構。兩宋時期是中國古代審計的一個重要時期,所以郵票要有所反映。
第三枚上面的圖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華蘇維埃也通過了《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審計條例》于1934年2月20日頒布,由毛澤東主席親自簽發。這個條例,共分19條30余款,明確規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審計機關的職能職權、審計程序、審計規則及規范審計的表格和簿記等,規定了中央審計委員會的審計范圍,各省審計分會審查的范圍等。這是中央蘇區第一部完整的審計法律文獻,它標志著蘇區的審計工作走上依法審計的軌道。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還頒布制定了許多經濟法律法規,為中央審計委員會加強審計監督,實施政府預決算審計、國有企業審計、工商企"業審計、金融審計、財稅審計等提供了法律依據。郵票圖上面的就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審計條例》封面,是由國家圖書館根據根據"陳誠檔案縮微膠卷"復制。,下圖現暫時還無法判斷是哪里,可能會是延安陜甘寧邊區政府審計處舊址,但這個房子風格不太符合延安的風格,待商榷。
第四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記審計法,1994年8月31日頒布。摘自《龍驤原地集郵》
查看更多2012年郵票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