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號:2000-23
類型:T
發行時間:2000-11-22
國家郵政局定于2000年11月22日發行《氣象成就》特種郵票1套4枚。
(4-1)T 氣象衛星 80 分
(4-2)T 青藏高原氣象考察 80 分
(4-3)T 數值預報 80 分
(4-4)T 人工增雨 280 分
志號:2000-23T
版別:膠印
全套面值:520 分
整版枚數:50 枚
齒孔度數:12 度
郵票規格:40 × 30 毫米
設計者:張磊
印刷廠:河南省郵電印刷廠
備注資料:
我國氣象科技成就是多方面的,這次發行的《氣象成就》郵票,選取了衛星大氣探測、青藏高原氣象科學試驗、數值天氣預報、人工影響天氣等4個有代表性的側面。
第一枚郵票“氣象衛星”的畫面主要由氣象衛星和衛星接收天線組成。氣象衛星是當今人類探測大氣的高科技手段。衛星翱翔太空,俯瞰地球,得到的各種衛星云圖成為氣象人員預報天氣的可靠資料。80年代初,我國開始研制自己的氣象衛星。先后建設了由國家衛星中心和北京、廣州、烏魯木齊3個地面站組成的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在全國建設了150多個氣象衛星云圖接收站,成功發射了極軌和靜止兩個"風云"系列共5顆氣象衛星。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能夠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少數國家之一。氣象衛星資料使我國的天氣預報更加準確可靠,特別是監測臺風、暴雨、洪澇、干旱等大面積氣象災害,以及在監測森林炎災、地震、糧食估產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衛星氣象事業的進展,標志著我國氣象業務的現代化上千到一個新高度,同時這也是對國際氣象事業的新貢獻。
第二枚郵票“青藏高原氣象考察”的畫面為在青藏高原進行氣象科學試驗。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位于大氣層對流層中部,號稱地球的"第三極",屬天氣系統上游地帶。它的地氣物理過程對全球氣候異常與東亞大氣環流及中國區域災害性天氣存在著關鍵性的重大影響效應。我國分別于1979年5-8月和1998年5-8月進行了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取得了一批十分寶貴的研究成果。試驗以西藏的改則、當雄、昌都為邊界層觀測基地,投入一大批氣象科研專家和先進的儀器設備。經過氣象科研人員的艱苦努力,取得了豐富和寶貴的高原腹地邊界層資料,以及大量的探空、地面和輻射加密觀測資料。有關這批資料的加工處理和資料庫已經完成,正在提交科研應用。這將為提高我國災害性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深化高原物理過程對亞洲季風環流和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認識,做出重要的貢獻。
第三枚郵票為“數值預報”。數值天氣預報是根據某一時刻實測的某些大氣狀態和運動,列出描述這些大氣運動物理規律的微積分方程,然后根據一些已知條件(即已測到的大氣中的風向、風速、氣壓、溫度、濕度等),求解出未來大氣的風、壓、溫、濕等分布情況。隨著電子計算機計算速度的提高,數值天氣預報已逐步應用于實際業務當中。我國國家氣象中心在80年代初開始這項業務,先后開展了短期、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目前國產高性能計算機"神威1叼"在國家氣象中心安裝使用,8小時內能完成32個樣本、10天全球預報。數值天氣預報改變了過去預報程序多為手工操作的落后狀況,預報的準確性、預報速度和預報時效都大為提高,使我國天氣預報的能力和水平又跨上一個新臺階。
第四枚郵票為“人工增雨”。人工增雨是人工影響天氣的一種方式。人工影響天氣是指在適當的條件下,通過對局部大氣云的微物理過程施加人工催化影響,從而實現增雨、防雹等目的的一項科學技術手段。目前,全世界有20多個國家開展了這項工作。40多年來,在各級政府的直接領導下,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為為防災減災、資源開發利用和保障重要社會活動的一種重要手段。據1999年的統計,全國有1377個縣(市)開展了高炮、火箭人工增雨(雪)防雹作業,擁有高炮6270余門,新型火箭發射裝置近300臺。17個省(區、市)開展了飛機人工增雨,飛行作業500余架次。作業規模居世界第一位。黃河上游龍羊峽水庫增雨作業、上海八運會人工消雨試驗、云南世博會消雨作業等都取得了明顯效果。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宏偉規劃的實施,在努力開發空中水資源方面,人工影響天氣將具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4-1)T 80分 氣象衛星 801.35萬枚
(4-2)T 80分 青藏高原氣象考察 2801.35萬枚
(4-3)T 80分 數值預報 2801.35萬枚
(4-4)T 2.80元 人工增雨 1749.63萬枚
查看更多2000年郵票目錄